一個產業要是曾經輝煌,便足以撼動國家,為歷史寫下燦爛的一頁。今天的新北旅遊,離開城市的框架、也不去華麗的打卡景點,我們要訴說關於台灣這塊土地,一個產業的過去與未來;看看這些昔日穩固台灣經濟的繁榮遺跡,它是我們「文化之旅」的開端,這些地方就像齒輪般緊密結合,不停轉動、不停運作,造就台灣。走吧!今天跟著小布來到新北礦業區、一覽過去極盛繁榮的黑金礦業之路。
新北煤礦文化 ─ 黑金之路
- 菁桐聚落 ─ 曾經有「菁桐坑銀座」之稱的村落。
- 新平溪煤礦卸煤場 ─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與獨眼小僧火車遊園。
- 猴硐 瑞三本礦 ─ 全台產量最大的海底煤礦。
基隆行程:
基隆潮境智能海洋館門票
基隆嶼登島・繞島・上燈塔・繞巡象鼻岩體驗
基隆|租機車|基隆火車站取車
Keelung Style 基隆振興購物節
海科館套票・食旅券100元
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特展|門票
基隆豪華遊艇海釣|品嚐新鮮漁夫海鮮麵(粥)
基隆觀光巴士|七堵暖暖淡蘭秘境一日遊
基隆租Gogoro|近基隆火車站取車
九份行程:
九份交通接駁往返台北市區
九份與東北角文化風光半日遊
東北角黃金海岸線一日遊
野柳、九份、十分與甜點DIY文化之旅(含門票、天燈)
基隆&野柳郊外半日遊
平溪天燈半日遊
九份旗袍體驗
九份美食票券:
阿妹茶樓茶券券
海悅樓茶券
山城創作坊茶券
水心月茶茶券
吾穀茶糧茶券
九重町客茶券
菁桐聚落
既使是假日,也是格外靜謐的小村落。
當年礦產業級盛的時候,村里的街道門庭若市,素有「菁桐坑銀座」之稱。
在菁桐聚落的「石底大斜坑」在荒廢了數十年後,如今終於重新規劃成觀光區,坑口雖然只剩一半,但至少得以重見天日,當繁華落盡,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當年當地的歷史與繁榮呢?
菁桐車站
1929建造的木造車站,站內有有”鐵路之旅-小站巡禮紀念章”之戳章,可供旅客蓋戳留念。
日據時代的傳統建築風貌依舊保留,為菁桐的煤礦增添了不少歷史色彩。
車站現在還是會有火車通過,大家要注意安全~
在菁桐車站正前方的,就是石底煤礦遺址之一,當時運煤車會先開到下方,再由洞口將煤礦倒入。
遺址被大量的爬藤植物所包圍,青草循著鐵軌挨個冒芽,四分之一的陽光坎在石柱形成了刀子狀的光與影,很多遊客在此拍照留念。
除了天燈,平時遊客會在這邊掛上祝福,對於廢棄的遺址,還能給人們帶來希望,是我們所非常樂見的。
當時的運煤車(將近40年歷史),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小台啊~
選洗煤場
昔日的選洗煤場,已被業者改造成品味咖啡的景觀餐廳。
走到選洗煤場下方,還可以看見廢棄的選洗煤工具。
運輸煤礦的平台也是改成了景觀台咖啡餐廳,也許這都是這些遺跡的最好歸宿。
石底大斜坑
繼續往上走,我們會來到石底大斜坑。
大斜坑曾是台灣產煤量最多的單一坑口,在這開採的煤礦產量大、品質好,所以又稱為「台灣煤」。
直至今日已經超過80年的歷史,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半個坑口。
昔日開採的盛況雖已不在,但因為遺跡保留完整,我們還能想像當時煤礦機器聲響個不停、煤煙四處瀰漫、運煤車匆匆通過的景象。
當時的礦廠樓房、辦公室、員工宿舍遺址大都還在,他們因礦業而起、也因礦業而逝,除了陪伴他們多年的樹木與青苔,因為近年政府的大力推廣,遊客漸漸增加,它們也不再孤單了。
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所見之山嶺下蘊藏無數的煤礦。
因為有熟人帶路,我們得以參觀到未開發成觀光區的坑口,就在菁桐山上小村落裡。
坑口裡相當的潮濕,但也很涼爽,不過蚊蟲多且環境險惡,換作是現在的人在此開採可能無法負荷。
新平溪煤礦卸煤場
民國五十六開礦的新平溪煤礦是比較新的礦區,當時的選洗煤都是在這邊,先經由選煤機篩選之後再由女工洗煤,巨大的建築頗為壯觀,讓我們見識了當時的礦業規模。
從卸煤場後方的小路上去可以接到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小火車站,聽說路途風景優美,讓我們去看看吧~
這條山路可不好走,斜坡至少30度以上,一半是山坡道路、一半則是階梯,到達時有許多人都氣喘吁吁XD
民國八十六年新平溪煤礦停採,廢棄的煤礦建築已經斑駁,裡面的運輸帶看起來好像是洗礦用的~
月台公園
來到月台公園,路上正好有火車經過~這裡算是當時運煤的中繼站,煤礦會暫時儲存在這裡。
卸媒斗
照片中有兩個大圓圈,看似會轉動的機器,就是”卸媒斗”,將裝滿媒礦的礦車180度翻轉過來,再把媒礦倒入下方的洗礦池子。
等等我們會看到被日本人暱稱唯”獨眼小僧”的電機車,會直接將煤礦運到此處,當場點清並記錄煤車數量來計算工資。
現今洗選礦池裡面盡是一些灰燼狀態的煤炭。
新平溪煤礦博物館
緊接著往上走,我們就來到「新平溪煤礦博物館」,民國86年停止開採後,新平溪煤礦董事長龔詠滄先生將其規劃成園區,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史料、器具等列出展示,當時的辦公室、澡堂、宿舍也都完整保留,而春夏交替園裡會有油桐花、山百合,夏日黃昏還有螢火蟲點綴其中,是個適合親子郊遊、戶外教學的好地方。
獨眼小僧
來到園區一定要做獨眼小僧,他是台灣第一部電氣化運煤火車,由載運煤礦的台車改裝成現在的園區觀光列車,年紀與歷史堪稱國寶級的,外觀也相當可愛~
每節「車廂」可以坐4個成人,速度相當緩慢,差不多比正常行走再快一點而已。
獨眼小僧的車廂仍是保留當年礦工搭乘的木製車廂,四根鐵架撐起布棚當作屋頂,有趣的是座位是用厚木板橫跨車廂兩端,可以手動調整座位間距(當然搖晃也特別大XD)。
在餐廳買幾罐俗稱靈芝茶的飲品帶上小火車,欣賞沿途風景時可以喝,整個往返的旅程大約20分鐘。
搖搖晃晃(路面顛簸)的獨眼小火車行駛在綠蔭間,它曾見證了這塊土地興盛與落寞,故人已去、新人也許即將到來,留下來的煤礦文化,會讓更多人知道,到時獨眼小火車一定會很樂意每天載著遊客四處走走呢~
新平溪煤礦坑坑口
新平溪煤礦於民國53年開採,最深到500公尺(比101高!)、鼎盛時期有超過500人開採、面積417公頃,幾乎是整個平溪、雙溪地下都挖遍了~現在看起來真是驚人的數據。
主坑道將近1300公尺,是現今少數保存良好的坑道,目前正在規劃讓遊客進入參觀。
大家可能很好奇,為何現在不繼續採礦了?是煤礦都被採光了嗎?
其實不是這樣,是因為有進口煤競爭、人力工資上漲、公安等問題,所以暫時停採並保留開採權,現在礦區內還是有800多萬噸的優質燃煤喔~
在煤礦博物園區,,在裡面可以看到礦工使用的開採工具以及當時的照片,現在看起來是相當有趣的~但當時礦工為了養家活也是顧不得危險與辛苦,令人欽佩!
自救呼吸器是當時挖礦的必備救生工具,如果不幸被困住,可以延長救命時間,非常重要。
這些是礦工頭燈的充電式電池與充電站,一般可以持續照明5小時左右,當時礦場沒有硬性規定下般時間,所以很多人都是以頭燈的照明時間為計算,快沒電時就出坑口準備下班啦~
礦工澡堂
礦工下班的時候一定是全身煤灰,通常都會先沖完澡才回家,這樣大家坦誠相見的大澡堂,令人想起當兵時啊~
模擬坑道
模擬坑道打造真實的煤脈與坑道環境,裡面只有幾個5W微亮的燈泡光線,能充分體會當時礦工在低光源、高溫之下的惡劣環境。
照片中看到的木頭是相思木,因強度與韌性都足夠,所以用來支撐坑道中的石壁,缺點是斷裂後會有一絲一絲的殘枝,不甚刮到會直接流血。
另外不是所有坑道都像模擬坑道這麼”寬廣”的,有些僅3、40公分的高度,要蹲伏或躺臥的方式採煤;底層一千公尺、40多度的高溫、潮濕,當時的礦工半開玩笑的形容自己像是「蒸人肉包子」。
因為礦坑裡面實在太熱了,就算是穿了衣服也是很快就全濕了,不僅難以工作又容易沾上石灰,最後大家索性不穿,幾乎都是穿一件丁字褲就開工了~
特展室
這裡原本是礦產辦公室,現在正展覽田川市煤炭歷史博物館館內收藏的山本作兵衛煤礦記錄畫(複製品),這些畫作真實紀錄了礦工生活、在2011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日本首項世界記憶遺產。
檢身口
每位礦工都有黃、白二張名牌,進坑拿黃牌領裝備(頭燈、電池等等),然後交出香煙、打火機等易燃物給檢身員,黃牌有時候也會掛在坑口的電池室;白牌就會留在板上代表此人已經進坑,出坑後繳回裝備換取「黃牌」掛回板上表示下班(有些是翻面來進行確認人數)。
安全訓練坑道
當年用來訓練自救與救護的模擬坑道,在意外發生時就能確保生命安全。
捲揚機
在商店旁有個大的令人無法忽視的機器,它就叫「捲揚機」。300匹的馬力原本是在坑內大約1200多公尺的位置,能一次拖拉20台礦車,礦車上可以是煤炭、石渣、木料,或是採礦人員,在封坑之後他才得以重見天日。
園區草到上也展示著一車車的煤礦,有黑色、土黃色與灰色,這些都是當時的主要礦類。
這裡應該就是當時控管炸藥的地方,那時的建築都還只是磚瓦房。
礦業展覽室
從前的電車維修室被改建成展覽館,原本地下是有鐵軌的,這樣才方便讓煤礦車進來維修,這裡現在記錄著過往礦業史料以及採礦工具展示,如果仔細瀏覽就能窺見當時的榮景。
參觀完園區也差不多餓了,我們就先到商店裡面吃個午餐補充一下能量吧~在這裡也有許多伴手禮可以購買喔~
吃完飯稍作休息,可以來看看商店裡的礦產相關商品。
超可愛的工地帽鑰匙圈,大家一定不知道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吧!白色是主管戴的、黃色是採礦工人、藍色則是負責電機的人員。
礦坑風口
離開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因為有熟人的帶路,我們來到了連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的礦坑”風口”。大家都知道坑道裡面是又濕又熱,因此會另外挖掘多個出風口,來讓坑道內的空氣保持流通。
另外當時風坑是每天都要檢查的例行公事,如果有落石堵住了,就要用爬的進去看、沿途的石壁根樹枝像利刃般、萬一地震了還會倒塌,非常危險。
風口都是在野山叢林裏面,不熟悉地形的人一定是到不了的,而且路程相當不好走、地圖上也找不到地標。
風口處相當靜僻,在沒有親身看到之前實在難以想像,光是為了通風就要花好幾處這樣大的隧道,並且要與坑道相接,可見當時礦產業的繁榮程度。
風口附近隨處可以撿到煤礦。
風口附近的坑口,當時的鐵軌與卸煤處都還在。
猴硐 瑞三本鑛
鄰近侯硐車站的瑞三本鑛,曾是全台煤礦產量最大的地方,礦區範圍達1,852公頃,1946建造、於1980年收坑。
瑞三本礦是屬於平坑,長約3公里,鼎盛時期員工人數合計有1,508人,當時的人聲喧譁與機械運作聲極為熱鬧。
當時的事務間(電池室),已荒廢,對面還有一間儲電所,現在成了礦工博物館。
來到瑞三本鑛,一定要來參觀礦工博物館(就在礦口右邊),聽一聽老先生熱情又精彩的導覽,保證不虛此行。
礦工博物館是在地退休的礦工或是後代自己出錢出力所打造出來的一個礦業文史館,想起當年戰後百業蕭條,許多人為了養家餬口,不惜以命相搏,而台灣經濟的基礎,也是他們流血流淚換來的,希望後代的台灣子孫不要忘了他們。
這裡紀載著非常多的資料,門口上的白板就是當時開採煤礦的總量與死亡人數比例,可以看到有一年超過50%,真是非常驚人。
戰後台灣物資缺乏,男人為了養家活口必須進入坑道工作,有的在死神面前走一回被拉了回來、有的則命喪當場、有的罹患一輩子無法治癒的矽肺病,任何人都無法全身而退。
當時礦場跟幼稚園的制服。
有關休假的福利制度,還是用手寫的。
有非常多的資料記錄著當的人、事、物,導覽人員說當時的文件都有保留下來,那怕只有在礦場工作幾個月,在這邊都能找到紀錄。
阿伯真的很熱誠,聽他導覽不只只有介紹博物館的物品,還有過往引人入勝的故事。
礦產、礦層、地形的介紹及展示。
瑞三本礦鼎盛期是1970年,煤炭產量占全台1/2。
這裡也有當時的紀錄照片,附上解說令人更能了解在礦坑裡的工作情形。
大家是否曾有疑問礦工的薪水很高嗎?為何要賭命賺錢呢?
小布上網找了一些資料,答案是:很高!
1970年當時台灣基本薪資一個月600元,教師1500元、礦工則高達4~5000元,在當時教育水平不高、物資缺乏的年代,無疑是養活一個家庭、供小孩念書上大學最快的方法。
文化人「吳念真」的父親就是礦工,因工作得了肺病,之後久病厭世而自殺,一人當礦工換取全家人的幸福、萬人當礦工撐起台灣人的經濟;時移事易、時代流轉,礦工與他們的產業絕不應該被遺忘,這是小布寫本篇的初衷,我們希望讓台灣文化旅遊變得有深度、讓台灣人了解自己的文化特色,往後我們還會介紹更多豐富歷史軌跡的景點。
菁桐聚落
地址:226新北市平溪區菁桐街52號(詳細資料)
新平溪煤礦卸煤場
地址:226新北市平溪區十分街229號號(詳細資料)
新平溪煤礦博物館
地址:226新北市平溪區新寮里頂寮子5號(詳細資料)
猴硐 瑞三本礦
地址:224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 (詳細資料)
【新北文化局合作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