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車站周邊博物館,台灣博物館
一票$30看兩館,雨天親子室內景點
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台灣博物館本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館藏自百年前就開始收藏,當時在日本各地博物館不多,但是台灣已經有台南、台北兩座博物館,不過當時還是無法與日本館藏相比。
但在參觀台博館的時候,可以發現這常設展的館藏都是百年前的時候,日本人幫我們保留下的,常設展的收藏者幾乎都是日本人。
在台灣博物館本館的展覽分為常設展和特展、戶外展,常設展的展示時間會比較長,展期約五年左右,展示內容就是剛剛上述所說的關於台灣歷史、文化的收藏,是非常值得珍惜且值得一看的收藏物品。
特展則是有不固定的展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展覽,像這次的孩籽和布袋戲偶展覽,特展展期大多為期三個月,今天介紹的兩個特展只到11月底,每一場特展時間都不一樣,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上網查詢。
台灣博物館門票如何購買?
台北博物館的本館與古生物館就在對面,任何一館購票全票入場費$30,兩館可以一同參觀,等於是$30可以參觀兩館,非常超值。
不過,台北車站附近共有四個博物館,分別為台北博物館本館與古生物館(兩館門票$30)、南門館(門票$20)、鐵道部園區(門票$100),在鐵道部園區可以購買四館套票($130),四館套票一個月內皆可以參觀。
本館與鐵道部園區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南門和古生物館館場比較小,所以很快就可以逛完,本館與古生物館相鄰,也鐵道部園區較近,南門有點距離,但是套票可以使用一個月,建議可以分成兩天逛。
身為有百年歷史的博物館,建築本身也是百年建築,從博物館提供的照片建築外觀沒有太大改變,挑高大廳內更是多根花雕大柱,還有窗花芎頂,真的是超令人感到驚嘆!
台灣博物館本館, 常設展
博物臺灣 常設展 Exploring Taiwan
位於二樓的博物臺灣,以「自然臺灣」及「浮生臺灣」兩大展示主軸,展出台灣特有的蒐藏與標本,展現台灣人文與自然的交融,呈現臺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
「自然臺灣」展廳以「亙古紀實」、「島嶼地貌」、「生態走讀」及「變動續曲」四大單元,展示臺灣豐富的自然環境及生物的多樣性,這四個單元是連結性很強的,從生態、岩石、人文與環境來展示多樣貌且豐富的台灣。
超級推薦大家一定要來看「生態走讀」這個單元,簡直就是把台灣山林搬進博物館裡面,我跟龔少都超喜歡這個展區,不只是展出豐富,而且有展覽場設計得非常有層次與質感,值得推薦來此一看。
「生態走讀」這一區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透明展覽櫃,每個一展覽櫃都有不同的生態主題,有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走的,樹上爬的…..等等。
而且不只是只有動物的標本,連該生物的生活環境,都有用植物來模擬,使用壓花、乾燥技巧做出整個展櫃的生態箱。
自古以來,許多生物是在台灣跟鄰近地區回來遷徒,但是隨著地形的變化、氣候變遷、海洋,部分的生物就在台灣定居下來,經年累月,在遺傳、形態及行為上變異,當一種生物僅分布於台灣,就稱之為台灣的特有種。
展長最後有一個聲景裝置,收集了台灣聲音與影像,在這一區有臺灣雲豹與臺灣黑熊銅雕坐在觀眾席,與參觀者一同欣賞台灣之美。
台灣美麗的蝴蝶,早期台灣還有蝴蝶王國之稱,約有 370 種蝴蝶曾在臺灣被紀錄,其中,有約 50 種屬於臺灣特有種。
來到「浮生臺灣」展區,一入眼簾就是這一隻金色老虎,也是現在主要的展示品之一。
本展館透過百年的人文收藏,展示一個又一個關於「臺灣與臺灣人」的故事。
這一區不少由日據時代時,當然也包括了一些戰爭時期的歷史文物。
剛看到這一片國旗的時候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以為是黨旗,因為紅色部分退色且有貼字,後來看旁邊介紹才知道,國旗紅色的部分是由當時的第一支隊第十大隊全體義士用鮮血,一點一點印上去的。
近看可以看到是褪色後的血漬深淺不一,可以想像當時戰爭的激烈與義士們慷慨赴義的精神。
更感謝活在幸福沒有戰爭時代的我們,戰爭是不可抹滅的歷史,流傳下來的文物讓我們知道歷史的經過與真實存在,警惕我們應該要了解戰爭的可怕,更應該要謹記、緬懷這段歷史,而不應該把戰爭的仇恨延續。
這邊展示藝術家的作品,以台灣人的「家」形式與意象,結合在生活用品與藝術品中,透過不同人群的信仰與神靈觀,了解在這土地上的人是如何相遇與互相影響。
台灣人的信仰。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本區是介紹台灣博物學家的發現,那一代的大部分都是日本學者所做的鄉野調查與文物保留。
像一是些動物標本,例如:寬尾鳳蝶、黑長尾雉(帝雉)、北投石、貝類標本、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等等。
還有1920年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這些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的古物,都在這個展區展現。
一進展區就可以看到台灣雲豹的標本,這是台灣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台灣雲豹標本,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日治時代,雲豹被稱為「高砂豹」,當時已數量稀少。
旁邊電視內有介紹台灣雲豹的影片,原來對於原住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說就是一隻台灣雲豹帶著他們的祖先找到安身之地,對於原住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台灣雲豹對於原住民來說是一個很神聖的象徵。
不過歷經13年研究,台美生態學者研究團隊2013年4月宣布雲豹可能已經滅絕,只是考量到原住民文化對雲豹的重視,政府遲遲未將台灣雲豹移出保育類動物名單、宣告絕種。
台灣雲豹為什麼會滅絕呢?因為他是中低海拔的大型貓科動物,在人們開發過度的情況下,台灣雲豹的生存領域縮小,所以變得很難生存。
台北動物園目前有雲豹,不過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巽他雲豹。
有別於剛剛的展區,這邊展出的收藏品都有列出收藏者以及當時收藏時所留下的紀錄字跡。
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標本
當時收藏時所留下的紀錄字跡。
好小的鹿北鼻….旁邊那隻魚也長的很奇妙………
除了這些原住民的古物,也有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本館有超多的歷史寶藏有待台灣人民自己來觀賞。
台灣博物館本館, 兒童探索展
地下一樓的兒童探索展,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互動的東西都不能使用,所以處於只能拍照不能動的狀態,請大家就靜靜地觀賞一個有趣的動物擬人化世界,不要亂摸唷!
黑面琵鷺為什麼每年都要來台灣過冬呢?
來了解一下台灣島嶼生態與候鳥的遷移,還有跟可愛的黑面琵鷺拍照吧!
動物的野餐聚會,你也可以加入,看看小動物們都吃些什麼食物呢?
這邊的互動區可以轉動前台控制的轉軸,照片就會一張張地動起來。
戶外展區(228公園內)
從館前路大門進入二二八和平公園,就可以看到一個玻璃屋(在馬木上就可看到),這邊就是戶外展區,展示的是兩台老火車頭。一臺是臺灣最早蒸氣火車頭之一的「騰雲號」,另一臺是日據時期最初使用的火車頭「臺鐵九號」。
戶外展區還包括了本館前廣場入口的銅牛,還有本館建築東側一排有點擺放凌亂的臺灣早期民間石具,像是碾米的石臼…..之類的石頭生活用具。
台灣博物館本館, 一樓特展
孩籽-聽種子的故事
近期因為疫情的關係不能出國,我們夫妻開始走步道、去郊外走動,漸漸的我開始對種子很有興趣,都會注意各種花類植物的種子,有參觀過幾間種子專賣店,知道有些種子是很難收藏到的,必須要登上比較高的步道才能遇到,所以一看到種子展,就先去看種子去囉~(還超期待博物館商店內有販售種子,結果沒有。)
展館空間不大,不過因為是種子的故事,所以我看得很入迷,每一個都看得超仔細的。
也有互動的區域,讓參觀者更仔細的觀察種子,或是翻轉盤的互動。
種子對於地球與人類的生活貢獻很大,在這個特展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孟德爾神父從碗豆種子的雜交實驗中,觀察˙到後代種子的形態特徵變化,發現了隱藏在遺傳背後的本質,也就是「基因」。
種子不僅是傳播植物的繁延,還有許多種子是人類的主食與生活用品、飾品。
許多油品也是種子去壓榨而來的,種子裡面包含的油脂,不僅是食品,也可以成為保養品,在以前的時候更是可以當成蠟燭的燃料。
麥、米類的種子是釀酒的原料,啤酒、米酒不論在日本或是台灣都有非常重要的,除了製成酒之外,還可以成為很多食物的調料,像是高粱炒菜、啤酒蝦….。
我們最常食用的種子有紅豆、綠豆、黃豆、黑豆、大豆…等等,五穀類的就是我們常吃的米飯。
可可亞樹的種子就是巧克力的原料,也是大家愛情的魔豆,成為了女生最愛,也是情人節最佳的傳遞情意的濃情禮物。
現在台灣自己也有種可可亞樹,台灣的巧克力製作也在國際大獎上頻頻得獎。
種子好玩的地方可不只是在食物方面的發展,還可以做成風笛(鴨腱藤種子)、陀螺(石櫟)、吊飾、種子槍,都是以前沒有塑膠玩具的時候,孩童們手中的小玩具。
棉花也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可以做成衣服、棉被、枕頭……等等。
龔少就超想要種植棉花的,覺得棉花一朵朵很可愛。
還有一些是瓜果的種子,就是我們常吃的水果內的種子,其實每一顆都可以拿出來摘種的,雖然我們通常都是把它丟掉,不過以我這幾個月的實驗,水果的發芽率實在太高了,像是我就隨手先用水耕發芽酪梨、芒果、荔枝….等等果類植物。
我覺得我們小時候常常用紅豆、綠豆做實驗、紀錄,真的太沒有挑戰性了,家裡面水果的果實拿來玩才真的超好玩,超級有成就感。
看到這一片櫥窗的種子,我真的超激動的。
因為好多都是我想要收藏的種子啊~有些種子很容易撿到,像是楓香、鳳凰木、阿勃勒、蓮子、銀杏,但是像是血藤種子,真的要到比較高的地方才有機會遇到。
種子的傳播方式有很多種,有水漂、風飄、靠自身傳播、鳥或人類幫忙…..等等。
上圖的種子就是成熟後,靠自己的力量扭開豆莢,讓種子彈出。
在台灣鄉野間,有很多野花野草的傳播就是靠人類,走過去走年在襪子或褲子上,相信大家都很有經驗。
而也有種子是靠風的傳播,大家比較了解的就是蒲公英、銀杏……等等,輕輕薄薄的風一吹就隨風飄遠。
有趣的這個櫥窗,展覽了西洋蒲公英和台灣蒲公英,大小真的差很多啊!
我當年在澳洲看到蒲公英,還一直以為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連蒲公英都比台灣的大上好幾倍啊!!!!
後來才知道是品種的問題,像是日本的牽牛花也不樣台灣一樣小小,而是大大朵顏色鮮艷~~~~
這些則是海邊比較容易遇到的種子,因為他們傳播的途徑就是經過水的漂流,在花東我就撿到不少。
石櫟種子做成小陀螺。
由於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照片上面所展示的是中高海拔才能夠看到杉樹類種子,
大家有仔細研究過種子嗎?
最近對於種子非常有興趣的我,發現了身邊垂手可得的種子真的很奇妙,上圖看到的雞母珠和倒地鈴、木瓜,應該是我們最常見的種子。
最近比較夯的一種果實就是木鱉果,木鱉子就在第二排右邊第二個,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這種木鱉果,在台灣也有原生種,原本就是原住民在食用的,今年我跟龔少在台東有遇到,真的覺得超神奇果實,連種子都長得很像是鱉殼,所以叫做木鱉果,從綠色到橘色果實都可以食用,茄紅素跟胡蘿蔔素都是都是番茄和胡蘿蔔的好幾倍,被稱為天堂果。
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
布袋戲展區展示的是具有歷史性的台灣布袋戲,非霹靂那個年代,而是更早之前剛開始的戲院前偶臺劇,現在也只有在鄉下的廟前可以看到了,今年回中部找高中老師的時候,就在在他家附近看到,小孩子們都充滿了好奇心,紛紛前台後台跑來跑去的看呢!
最早期的偶適用釣線的方式讓他有動作,有點像是國外的小木偶表演的感覺。
後來就是掌上布偶,就是大家小時候比較常見的廟會偶臺戲所使用的布偶。
當時的布偶頭、手、腳都是用木頭雕刻的。
在台灣的布偶戲又稱掌中戲,布袋戲的角色大致可分為生、旦、淨、末、丑、特、雜,每一類還有分年齡跟角色的設定有不同的稱呼。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每一個類別的角色設定,比較特別的就是淨與特,淨是臉上有花紋的男性角色,又分有勇猛或大奸之人;特指的是特別、固定的角色,像是關公、包公等傳奇人物。
館內展示超精緻的掌中戲臺,花雕相當精美。
還有迷你的布袋戲戲院。
國立台灣博物館
本館總機:(02)2382-2566
館址:100007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地圖)